标题: 吉祥小街:生活与变迁的交织
正文:
去过沈阳的我,深知东西方向为“路”,而南北则称“街”。我曾好奇,东北与西南、西北与东南的走向,该称“路”还是“街”?在我们这里,称呼颇为随意,不论方向,一概称为“路”。即便是那些狭窄的小径,也被唤作“路”,如北山路,实则是一条上山下山的羊肠小道。口语更是随和,桂北路,可称为桂北街。而有一条路,明明是连贯的,上一截为九坊路,中间为四坊路,下一截为五坊路。为何叫九四五?似乎无从考究。更奇特的是,人们口语中,九坊和五坊都称作“路”,唯独四坊路,大多被唤作四坊街。当然,这种现象,只有我们这辈人才明了。
今天我要写的,是名为吉祥路的一段小街。这条街与吉祥主路垂直,理论上应该叫做吉祥路某某街或某某巷,但依旧称为吉祥路。在老城区那边,也有类似情况,即和平路。它的T字部分都称作和平路,主次之分难以分辨。但和平路T字的一竖有个别名,叫苦巷。这段吉祥路没有别名,我暂且称它为吉祥小街。
这一年多来,因为腿部理疗的需要,我几乎每天都要前往吉祥小街。渐渐发现,这条小街颇为有趣。
吉祥小街的前身,是大片的丘陵、菜地和池塘。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有一场疯狂的“造地运动”。所有的山丘被推平,池塘与菜地被填满,工厂被卖掉。接着,一个又一个高档的商住小区拔地而起。吉祥路的形成,正处于房地产行业的高潮时期,它连接的小区,都是较为豪华的。
吉祥小街位于一个还算高级的住宅小区——城中花园的北侧,大约总长三百米左右。有趣的是,一头一尾均有三车道以上的宽敞,而中间约一百米范围,却窄了一半。另一半是低于路面好几米的蛮荒之地,有几棵芭蕉树和杂草,以及不知倾倒了多少吨的建筑垃圾。如果不是后来被圈围起来,恐怕垃圾早已将其填得满满当当的了。
我猜想,这地应该是属于某某局的。如果某某局不愿将土地红线后移,吉祥小街可能仍会是这样奇奇怪怪地存在着。类似情况在本市还有很多。当年建设西堤路时,所有的房子都必须拆迁。一般的老百姓只好去别处买房。但有一栋二十多层的高楼却硬是将西堤路的方案改成了弯道。原来这栋楼是属于某单位的,拆迁补偿不满意,就不是对付一般老百姓那么容易了。
吉祥小街既没有按规划完成,也成了三不管的路段。开发公司无可奈何,市政工程更是乐得懒理,某某局更是不会睬你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十多二十载过去了,中间那段三不管路段破破烂烂,仿若美人残缺了一臂。
但吉祥小街又十分重要,它是几个靓丽小区与菜市场的捷径,因此人来人往也车来车往。无论道路多么崎岖,人们都不愿绕道。幸运的是,大家都小心翼翼,倒也未曾出过事故。
在破损路段的一端,有些摆卖的小生意。比如菜,我就喜欢在这里买。我看到丝瓜、节瓜是瘦瘦长长的,连冬瓜也是瘦瘦长长的,一看就知道是农人自家所种。
有一天,摆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(当然在我面前算年轻人了)。我问,冬瓜能切吗?他笑了笑,当然能切,也不指望有人会把如此大的冬瓜买走。我也笑了,说这冬瓜并不算大,只是一尺多点。他说,在我们家里,算是大的了。要多少?我说一个人,刚好小暑,买几两鸭骨头煲苡仁汤就不错。我比了比手指,大概五分厚就够了。他起刀先把冬瓜切成两段,然后让我用手指比划着厚度再切。过称之后说一块八。我刚好口袋有两元钱,递给他,说不用找了。他说你不会用微信支付吗?不想多收你的两毛钱。说毕,他拿出个收款的二维码牌。
我后来无数次在他这儿买菜。瓜儿甜,菜儿香。除了他之外,也有几个村妇卖自己的菜。试过,同样的好。我估算了一下,他们带出来的菜即使能卖光,总收入也不会超过三十元,但可能要摆卖半天。幸运的是,这区区几十米地带,不但三不管,连城管、工商、交通也没来光顾。小小的地摊菜,很能满足我。
除了几档青菜,还有铺在地上卖鱼的。一个小水桶,几条花边或鲮鱼,还准备了替客杀鱼的工具。我发现活鱼很快卖完,除非已死翘翘了。我喜欢吃鱼,却懒,虽然他替我杀好,但回来加工也是麻烦事,所以从没买过。偶尔会有一档卖盐焗鸡的,我倒是帮衬了。也不问单价,随意要四分之一只。十多二十元,够两餐就行。第一次吃着还好,第二次感觉差了。第三次档主以为我还买,我直率地提了意见,说可能你用错鸡了,上次买的不好。他倒是没有当场发飙,但后来却再没见过他了。
吉祥小街最让我舒心的地方,是有几棵大树。其中一棵树下有一部电动的衣车。一个五十出头的女人承接修改衣服的活计。旁边摆张竹躺椅,估计累了会于树下小休。还有三方不知什么原因遗留下来的水泥墩,什么人都可以坐坐,大树底下好乘凉。
修改衣服不算大生意。回想我年轻的时候,也能踩衣车修补自己的衣服。但现在,大部分家庭都会把曾经引以为豪的衣车丢弃。破了洞的衣物,即使还新净,一般都不会再穿。但没有了衣车,衣服的一些小问题会让你丢了吧觉得可惜,不丢吧,又穿不上身。这样街边修改衣服的,就有活干了。我在大塘旧居的楼下,有个叫兰姨的中年妇女,她就说过,每天接的活做不完。
刚好我有一条休闲裤,裤头脱线了。丢了吧,那是三四十元的半新裤;不丢吧,穿起来着实尴尬。我把它带到吉祥小街,她动动衣车,收我三元钱。我顺便在旁边的水泥墩坐下来,与她唠上了嗑。
她说她是附近县城的,嫁到了本市。以前一直在某制衣厂打工,所以就只有这一门手艺了。五十多岁还有两个孩子读书呢,摆个摊多少挣点钱。说到孩子,她说不争气,没能进入正规的高中,只好读技校,将来也不可能上大学。我说,能有一技能,也是好的。她有个观点颇为新颖,现在最大的技能是高科技,难道如母亲的手艺,能撑得起沉重的生活吗?我想想也是,大学,真是上了亦难,不上亦难。但大部分家长,都是希望孩子能上的。
吉祥小街的两端,食肆众多。我做完腿部理疗之后,多在附近过午。其中东端那家油茶,吃了几次就熟悉了。一天我对老板娘说,本市做油茶的不少,我几乎都吃过了。以我的口味来说,数你的最好。她连连说谢谢。这家油茶店,有油茶粉,油茶面,油茶汤圆。天气冷的时候,吃个油茶鸡蛋面,十元钱,午餐就过好了。还有点心,我看得出,除了粉角和艾糍是自己制作之外,其它如油条、萨琪马、菘糕、白糍等,都是作坊货。不过看破不说破,反正她生意好的是。
对于油茶的材料,我多少知道一二。曾经问她,高山茶何处来?她说是专门从富川定点供应的。反问我,怎么判别油茶是否正宗?我说一闻艾香,二看是否红皮花生。她说我还算识货。谈谈笑笑之中,有种街坊的感觉。
其实吉祥小街的店铺包罗万象,有卖烟酒的、卖茶叶的、卖土特产的,还有修车的、修电器的和小型的诊所。但最多的店铺,是做保健做理疗。诸如按摩针灸,泡脚洗发之类,还有很多称高科技治疗什么什么的,我反正是半信半疑。而我所做的那个理疗,也不指望能把双腿疗得如青壮年一般,只求能舒服点就行。不可否认的是,整条街,做的都是寻常百姓的生意。却比那些高大上的什么“城”,什么“都”更有人间的生活气息。
读过一些关于小巷文化、胡同文化之类的书,也看过描写小街小巷的电视剧,觉得寻常百姓的生活,要活得有味道,少不了平和心态和彼此尊重。底层人的文化,无非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人,老老实实地干活。祈求的,是天天的岁月静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