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母亲:“乖孩子,把秋裤穿上吧。”
孩子:“我不想穿。”
母亲:“不穿秋裤你不冷吗?”
孩子:“我不冷呀!”
母亲:“怎么可能不冷呢?”
孩子:“我都说了不想,不想。”
......
除了辅导作业外,让孩子穿上秋裤,一定能排到“年度最令爸妈炸毛事件”榜的前三。
杭州有一位妈妈希望女儿穿上秋裤,用尽了各种办法,但多次和孩子沟通无果。
父母觉得:心都操碎了,就怕娃感冒,他们倒好,一个个都不愿意穿秋裤。
孩子觉得:穿在身上好难受,不利于身体的舒展和运动,而且我不冷。
这件简单小事的背后,却反映了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问题所在:
父母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,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做,但孩子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。
02
后台经常会收到父母的教子疑惑,其中,“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”的提问占比50%。
为什么和孩子说个话那么难呢?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,他怎么就听不进去?为什么一回家,孩子就躲到房间里,也不出来呢?
知乎亲子板块有这样一个话题: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?
在4000多条回答中,很多都是不爱和父母沟通的孩子的“控诉”:
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,也不关心我的内心真实想法,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,我们这些“小孩子”的事都不值得提。
跟我“聊天”,话题只有学习。父母除了每天给我塞一堆好吃的,就是没完没了地问我学习的情况,这样让我感到很厌烦,总感觉话不投机。
看不到我的优点,总拿我跟别的孩子做比较。他们整天拿我和在一个小区的同班同学比较,总是说“你看人家……,你又……”之类的“质问”,这让我很失落,觉得什么都不如人,一点儿自信都没有。
每次说话,都是说些大道理。当我希望得到鼓励和帮助时,父母总是说些大道理,试图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我,无论我回应什么,他们总觉得我在找借口。
没达到要求,总是会挨骂。只要成绩不够好,父母就是凶我,我知道我做得不够好,但如果心平气和地沟通,我会更愿意改正的。
看完这些后,父母有些什么感想?
这5点原因总结下来,和穿不穿秋裤这件事反映的问题一样,父母过分关注孩子,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,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。
就像生活中,父母总是说“我是为了你好”一样,到底是为了谁好?或许,这里要打下一个问号,父母都可以思考一下。
03
想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、营造一个和谐的关系?想做到温柔而坚定地与孩子沟通?
有以下几点“有效沟通”的建议:
1.沟通不要先入为主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叫做透明度错觉:
几乎每个人在沟通时,既会高估自己对对方的揣测,也会高估对方接收信息的效果。
简单来说:我们总会认为对方一定是这样想的,也总会觉得我讲得够清楚了,对方一定明白,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。
所以,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,就是在思考和沟通时,强调事实而非意图揣测。也就是说,用情境—行为—感受的沟通模式,替代掉你对孩子的揣测和判断,把事情摊开来讲清楚。
这样,可以最大化双方的透明度,让彼此都能够知道我们在谈什么,从而更加了解清晰事情、达成共识,避免误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。
2.选取恰当的环境沟通交谈。
当我们想和孩子沟通时,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环境。之前和大家提到过,饭桌上是不宜交谈和指责孩子的。
除了要找安静,适合交流的物理环境(例如房间、书房)之外,“心理环境”也要恰当。一定要考虑有没有外人在场,需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,需要照顾孩子的内心感受。
双方的情绪平复、冷静后,有利于孩子说出真心话,易于接受对方的意见,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。
3.沟通要先肯定“感受”,再改变“行为”。
焦虑的时代,为人父母最怕孩子说不去上学等“大逆不道”的话。但往往有时候,孩子只是想用父母最讨厌的事情发泄情绪。可现实往往是孩子刚开个头,就被父母用大道理来说教。
沟通时,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肯定,父母要明确“感受”和“行为”是两件不同的事,并对孩子的感受进行肯定、认可。
比如告诉孩子“我知道你现在并不冷”或是“我明白你现在还不累”的前提下,再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。
可以善用这些“句式”:用“我”而不是“你”开头,用“同时”而不是“但是”表述事情经过,表达出你的感受,否则说出的话就像是指责,容易争吵起来。
比如当孩子已经表达不想穿秋裤时,不是用情绪回应“你为什么不听话”,而是表达事实说“我担心你会感冒,生病了比较难受。”
4.沟通一定不是单方面输出。
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,不要急于否定或纠正孩子的体验和感受。
有时,我们认知中孩子的感受,仅仅是我们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自己的想法,总“以为”知道孩子下一句要说啥,后面往往判断失误。
在这种时候不妨多听听孩子怎么说,再说出你的观点,相信孩子有自己进行体验的能力,并尊重孩子体验的权利。
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,沟通也是如此,父母要记住,良好的关系一定是多次沟通练习才能达成的,继续努力吧!
转载请注明来自兰图官网,本文标题:《拉近亲子关系并不难,4个小妙招教你“有效沟通”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