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郦希雅 2024-11-13 百科资讯 917 次浏览 0个评论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青春期,这一介于童年与成年的过渡时期,被埃里克森描述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。如果青少年能够成功解决这一危机,他们将会形成忠诚的美德;若危机未能解决,则可能导致不确定性、无归属感、冷漠或缺乏关爱的心态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在这一阶段,青年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未来的角色,探索自我同一性。埃里克森将这一过程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,意味着青年与成年之间的间隔,也是寻求同一性的时期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埃里克森强调,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,知道个人未来目标,以及从所信赖的人那里获得期待的认可。他探讨了同一性和早期经验的关系,指出这一阶段与同伴和小群体的关系尤为重要,中心任务是同辈群体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青春期被父母视为一个充满挑战和叛逆的时期,但同时也是儿童期与成年期的重要过渡。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,思考“我是谁?”和“我能成为什么?”的问题,形成“同一性”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。

青春期的特点主要包括过渡性、闭锁性、社会性和动荡性。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,他们既可能情感狂暴又可能温和细腻,既可变又固执,既内向又表现,这些特点构成了青春期独特的心理景观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霍尔将青春期称为疾风怒涛期,描述其情绪情感的两极性:外部情绪强烈、狂暴与温和、细腻共存;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;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。

除了情绪的两极性,青少年期还表现出“反抗”行为,如心理性断乳和反抗期理论。这些行为反映了青少年对家庭和社会期望的反抗,以及对自我认同的探索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青少年的生理、认知和情感发展变化的特点,也决定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发展。他们的社会化任务主要表现在追求独立自主、形成自我意识、适应性成熟、认同性别角色、社会化的成熟和定型性格的形成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,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。在青春期,青少年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。如果同一性确立,他们会形成“忠诚”的品质;若同一性无法确认,他们将不能获得“忠诚”的品质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这一阶段的成功解决将为青少年带来成长的动力,引导他们走向成熟和稳定的人生阶段。而未解决的危机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感到困惑和不稳定。

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

转载请注明来自兰图官网,本文标题:《心理成长系列——青春期(12~18岁)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